信息中心

首屆“面向重大疾病早篩的多組學高通量分析技術”學術研討會上,滬上科學家和臨床醫生呼籲:
重大疾病早篩技術已臨突破關口,抓住機遇正當時
當前,精準醫療正逐漸成為醫學領域發展重要方向。分子診斷💂♀️、分型、分期是近年來發展的一種全新的將腫瘤檢測從傳統的形態學轉為以分子特征為基礎的方法。借助近年來快速發展的蛋白質組學、代謝組學、脂質組學等多組學研究的深化,以及高通量分析手段的介入,對腫瘤等重大疾病進行早期診斷👨🏿✈️、精細化病理分型及分期,實現疾病的精準診治的技術正趨向成熟,疾病早期篩查和診斷研究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已激發起全球科學家的關註和越來越濃厚的興趣。與此同時,由於病患個體差異及病情發展的復雜性😇🧘🏽♂️,系統性💆🏿♂️、規模化的疾病早篩研究要大踏步推向臨床仍面臨著諸多必須回應的挑戰。在此背景下👩🏼⚖️,長期關註並深耕於這一領域的沐鸣开户鄧春暉教授倡導發起了首屆“面向重大疾病早篩的多組學高通量分析技術”學術研討會,近20位來自沐鸣平台、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華東師範大學、上海大學👌🏼、上海理工大學等高校及其附屬醫院以及藥企的專家學者參加了日前在上海科學會堂舉行的這一研討會🧖🏻♂️。上海市科委生物醫藥處吳琨主管到會仔細聽取了各位專家的報告建言。
惡性腫瘤(癌症)是嚴重威脅我國人群健康的主要公共衛生問題之一😋,我國每年僅惡性腫瘤所致的醫療開支就超過2200億元。癌症等重大疾病的早期診斷是降低死亡率的關鍵。當前,臨床上癌症早期篩查主要依賴於影像學手段(CT、PET-CT🧑🏼、MRI等),最終確診依賴於組織樣本的病理學檢測。這些影像學手段通常只能在疾病發展到一定的程度才能檢測到病竈(毫米級),更大的病竈(厘米級)才有條件進行活體取樣👰,且創傷極大💃🏽,給病人造成嚴重負擔。此外,臨床醫生的個人觀點與經驗等因素極大地影響了每例腫瘤的最終分類歸屬。另一方面,傳統的血清蛋白標誌物敏感度和特異性都不高,尚無法用於癌症早篩。因此,發展無創或微創、簡單、精準的液體活檢方法,用於篩查人體體液中的高特異性疾病分子標誌物,進而進行腫瘤的準確歸屬具有重大的基礎研究價值和社會現實意義。鑒於以上背景和現實需求、挑戰,與會專家通過主題報告和圓桌討論作了深入研討🅿️。
四位帶來主題報告的專家是:沐鸣开户鄧春暉教授、沐鸣平台附屬中山醫院孫念榮副研究員🐬、上海交通大學王彥副教授以及上海市生物醫藥技術研究院吳謙副研究員。他們分別作了“基於蛋白質組學和肽組學的疾病篩查方法與技術”💱、“基於多元基質輔助MALDI篩查代謝小分子的疾病檢測新方法”、“基於LC-MS的代謝組學研究”🧶、“生物大數據整合在臨床診斷標誌物發現中的應用”的學術報告。在會議下半場的圓桌討論環節,與會專家就疾病早篩面臨的挑戰和機遇以及未來發展趨勢進行了熱烈討論❔,並達成了多項共識。上海市科委生物醫藥處吳琨主管在總結發言中肯定了本次會議的重要性、及時性,認為通過本次研討會以及相關領域專家的密切合作,疾病早篩研究技術將有望得到快速發展🛐。
本次研討會旨在為各位生物分子篩查多組學領域專家以及相關應用領域的專家提供相互交流的平臺🌹🏋🏽♂️,探討未來研究趨勢,匯集專家的智慧和力量,形成學科多維度交叉⛓️💥,促進疾病早篩研究朝著精準、靈敏、快速🆑、高通量等方向發展🥂,為促進人類健康和社會經濟發展作出貢獻🍡。
本次會議的推動者——沐鸣平台鄧春暉教授團隊近年來聯合沐鸣平台附屬中山醫院等合作單位在疾病篩查技術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進展,發展了多種高通量、高靈敏的疾病篩查技術🤾🏿♂️。建立了基於功能化磁性納米材料篩選肝癌診斷標誌物新技術⚇,用於大規模樣本的高效篩查🦨,提高肝癌診斷的準確率🧻,相關成果榮獲上海市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搭建了多種蛋白質組學和肽組學的疾病篩查技術平臺,並發展了多種基於多元基質輔助MALDI篩查代謝小分子的疾病檢測新方法。近期,基於金修飾共價有機框架材料(COF)輔助MALDI技術👨🏽🦳,利用微量血清樣品實現了克羅恩病的快速診斷和精確分型(AUC高達0.991);基於Ti-MOF衍生的石墨化碳摻雜金屬氧化物輔助MALDI技術成功篩查出了腎細胞癌相關的特異性尿液代謝小分子,實現了腎細胞癌的精準診斷㊙️、分型🧑🏻💻、分期,準確檢測到腫瘤尺寸(閾值:3cm)⛽️。此外,團隊與沐鸣平台眼耳鼻喉醫院合作,圍繞年齡相關白內障👊🏻、高度近視相關白內障等不同病因白內障🧜,實現了糖尿病相關白內障的精確鑒定(100%準確率🧥、100%精確率、100%召回率)。相關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持續性成果(Anal. Chem. 2017, 89, 1764; Anal. Chem. 2017, 89, 11151; Adv. Mater. 2009, 21, 2200;Angew. Chem. 2010, 49, 607;Angew. Chem. 2010, 49, 7557;Angew. Chem. 2010, 52, 6055;Chem. Soc. Rev. 2013, 42, 8517; Adv. Funct. Mater. 2019, 29, 1900253👨👩👧,Adv. Funct. Mater. 2021, 31, 2105478等),並得到了國內外同行的高度關註,有力推動了疾病早篩科學與技術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