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CS:用於低濃度氨氣捕獲的自修復氫鍵有機框架材料
時間💂🏽:2023-12-28 瀏覽次數👨🏽:333

自修復行為已廣泛應用於能夠進行分子識別的智能感知系統。但是,大多數剛性晶體框架一旦在壓力🫚、熱量或真空等外部刺激下坍塌,很難在常溫下恢復到它們的晶體相。本文報告了一種新型微孔氫鍵有機框架,FDU-HOF-3 (FDU=沐鸣平台),其具有用於氨氣捕獲的自修復行為🛀🏼,並將其與已報道的介孔HOF-101進行了比較。當向孔隙中引入低濃度氨氣時,使得HOF變得無序🕚,但在NH3去除後📌,簡單地在真空下加熱即可恢復到原始的晶態狀態。詳細的表征結果顯示,這些HOF的可重復自愈合行為是由於羧酸與氨氣之間酸堿相互作用,同時伴隨著羧酸與羧酸之間氫鍵的斷裂和再生所實現的💾。FDU-HOF-3在25 mbar時顯示出對低濃度氨氣的最高吸附能力(8.13 mmol/g)並且在接觸250 ppm 氨氣不到10秒後,顯示出光電流的迅速下降。這些自修復HOF經過超過10個循環的氨氣捕獲和釋放,吸附容量均沒有降低🍄‍🟫。

圖1 自修復氫鍵有機骨架材料通過可逆相變捕獲NH3的示意圖

在1 bar的壓力下,HOF-101的氨氣吸附容量(8.44 mmol/g)與FDU-HOF-3的氨氣吸附容量(9.34 mmol/g)相當(圖2A),在3.37 mbar下🧡🧘🏼,FDU-HOF-3的氨氣吸附容量達到5.84 mmol/g,高於HOF-101(2.26 mmol/g)◽️。HOF-101和FDU-HOF-3的孔徑大小不同⛲️,導致其捕獲氨氣的性能也有很大差異。重點觀察FDU-HOF-3的低分壓區域(圖2B)🚀,在2.42和3.37 mbar處分別觀察到兩個拐點。在第一個拐點之前🥾,氨氣吸附量增長緩慢的主要原因是,氨氣只是簡單地填充了孔隙。當分壓達到 2.42 mbar時👳🏽‍♀️,氨氣迅速開始與羧酸基團相互作用,導致氨氣吸附量急劇增加👩🏼‍🔬。當分壓達到3.37 mbar後🎭,大部分羧酸基團被氨氣侵蝕,氨氣吸附的主要驅動力變成了 氨氣分子與孔隙之間的相互作用。在25 mbar條件下👩‍⚕️,FDU-HOF-3的氨氣吸附量達到 8.13 mmol/g,優於其他多孔材料😼,如 MFU-4(7.8 mmol/g)、MOF-74(Mg)(7.7 mmol/g)、HKUST-1(6.3 mmol/g)、MFM-300(Cr)(3.2 mmol/g)和COF-10(0.8 mmol/g)。在所有 HOF 中,FDU-HOF-3在25 mbar條件下對氨氣的吸附容量最大。氨氣在FDU-HOF-3的吸附熱達到69.29 kJ/mmol🤘🏿,主要歸因於氨氣分子與羧酸基團之間的化學作用🆕🛅。同時其在10輪氨氣循環吸附-解吸過程中保持穩定的吸附容量(圖2C)💌✍🏼。

圖2 FDU-HOF-3的氨氣吸附性能

為了進一步研究氨氣在FDU-HOF-3和HOF-101中的吸附行為,我們分析了吸附和去除氨氣後HOF的粉末X射線衍射數據👊🏼。當氨氣進入HOF時,FDU-HOF-3和 HOF-101失去了結晶狀態(圖 3A)。通過加熱和脫氣再生到初始晶體結構後🙍🏻‍♂️,再生的HOF獲得了結晶性。脫氣溫度隨時間的變化表明🔺,室溫不足以使 FDU-HOF-3 完全恢復到初始晶相,需要熱源來誘導自修復過程🪑。傅立葉變換紅外光譜分析顯示(圖 3B),在引入氨氣分子後🧑🏽‍🎄,COOH中C=O的特征峰(1700 cm-1)消失了,而COO-的特征峰則出現在1560和1400 cm-1,這表明COO-和 NH4+得出現。DFT計算發現,NH4+比氨氣更容易與羧酸結合。計算得出的NH4+與COO-的結合能為-57 kJ/mol🍪🤭,比氨氣與羧酸的結合能高15 kJ/mol。在吸附和去除氨氣的過程中,還對FDU-HOF-3進行了TGA分析(圖 3C)🌏。為了評估FDU-HOF-3的氣體傳感潛力🕵️‍♀️,我們在玻璃碳電極(GCE)上使用抗壞血酸(AA)作為電子供體🙊,測量其光電流響應(圖 3D)💷。FDU-HOF-3在暴露在250 ppm NH3後在10秒內光電流顯著下降,這使得它有望用於光電化學傳感應用。

圖3 FDU-HOF-3的氨氣吸附行為探究和光電性質

本研究提出了一種用於低濃度NH3的可逆快速捕獲和釋放的新策略🤲🏻,利用自愈合HOFs為吸附和傳感應用的智能多孔材料的發展鋪平了道路。

論文信息:

Song, X.+; Wang, Y.+; Wang, C.; Gao, X.; Zhou, Y.; Chen, B.*; Li, P.*, Self-Healing Hydrogen-Bonded Organic Frameworks for Low-Concentration Ammonia Capture. J. Am. Chem. Soc. 2023, DOI:10.1021/jacs.3c10492.

論文共同第一作者為沐鸣开户科研助理宋希玉和博士生王耀,論文通訊作者為沐鸣开户李鵬研究員和福建師範大學陳邦林教授。



       全文鏈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jacs.3c10492




沐鸣开户专业提供:沐鸣开户🪑、沐鸣沐鸣平台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沐鸣开户欢迎您。 沐鸣开户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