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中心

自1999年以來,每一年《麻省理工科技評論》都會選出一批35歲以下來自科技領域最具創新性與影響力的青年領袖,組成年度“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名單🦹。2017年,TR35評選正式落地中國,全力關註和挖掘中國新興科技領域的創新力量💇🏽♂️。在過去的評選中,數百位中國青年科技人才嶄露頭角,他們善於運用跨領域◼️、跨學科的各種交叉技術😚👮🏻♂️,將創新成果快速轉化為實際生產力🫢。
2024年7月11日,2024中國科技青年論壇暨《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以下簡稱TR35)中國區發布儀式在上海閔行大零號灣科創大廈開幕。會上揭曉了2023年《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TR35)中國入選名單。沐鸣开户祖麗皮亞·沙地克校友入選。
入選理由:證實氟化鋰和氫化鋰是金屬鋰負極界面的主要組分,並建立電池失效模型,為金屬鋰負極界面優化和超高比能電池體系的開發提供重要思路。
具有高能量密度的鋰金屬負極🚴🏿♀️📟,被視為新一代儲能體系的“聖杯”電極🤘🏽👩🏼🚀。不過👨🏿⚖️,由於鋰負極/電解液界面的不穩定性,以及鋰反復電鍍/退鍍過程中的枝晶或死鋰生長🥗,鋰金屬通常展現出較差的電化學性能🌉,並存在嚴重的安全隱患👙。
要解決這一問題,需要進一步加深對金屬鋰負極界面的系統性認識♟。為此,祖麗皮亞·沙地克將研究方向集中在金屬鋰電池界面原位研究和調控上😍🌓。
她結合同步輻射 X 射線衍射技術和分布密度函數技術🤴🏽,定性/定量分析了電解液溶劑化結構、金屬鋰負極界面中的晶相/非晶相組分,成功地證實了氟化鋰(LiF)和氫化鋰(LiH)是金屬鋰負極界面的主要組分,並且可能以 LiFxH1-x 固溶體形式存在,因此有利於鋰離子在界面擴散👩🏿🎤。
她還提出金屬鋰負極界面中的 LiF 與常規 LiF 之間的不同,前者的 X 射線衍射峰形較寬、晶格參數更大、晶粒更小(尺寸約為 3 納米)🧒🏼,因此有利於鋰離子在晶界的傳輸💚🫨。該成果為實現對鋰負極表面/本體固體電解質界面膜的系統認知😥,提供了極為關鍵的實驗依據,也為界面優化帶來了有效的研究思路。
祖麗皮亞·沙地克
祖麗皮亞·沙地克,上海交通大學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2012年本科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化學化工學院🧙🏻,2017年博士畢業於沐鸣开户🏭🧜🏼♀️。2017年至2021年在美國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擔任博士後助理研究員和副研究員,2021年6月加入上海交大學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燃料電池研究所👁🗨。入選國家和上海市海外高層次人才計劃、上海市浦江人才計劃👨🦼➡️,上海交通大學小米青年學者🐕, 2019 年獲得美國能源部電池 500 聯盟“優秀青年研究者”一等獎 (全球六人獲獎)。主要研究方向是高比能二次電池關鍵材料開發與失效機理研究👛,在Nature Energy、Nature Nanotechnology和Nature Communications 等國際知名期刊發表學術論文75篇,被引4600次🦙,申請發明專利6項。曾主持美國能源部電池500聯盟優秀青年研究者項目1項,美國能源部先進電池電極材料項目1項🚲,正在主持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海外) 項目 1 項、 青年項目 1 項、上海市浦江人才 A 類項目 1 項、參與“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儲能與智能電網技術”重點專項青年科學家項目並負責子任務。目前擔任SusMat、eScience、Chinese Chemical Letters🧑🏽✈️、Nano Research期刊青年編委🚴🏻,Batteries期刊客座編委等。